#公司新闻 ·2021-08-11
建筑是无声的语言,乡愁是有形的守望。在城市化浪潮中,他用设计守护着川西林盘的独特韵味。
在刘卫兵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办公室,一张书桌、一隅茶座、几盆绿植,墙面挂着泛黄的字画,橱窗里装着线装书。这方静谧空间,恰如其分地映照出这位建筑设计师多年来专注的领域——乡村建设里"不起眼"的川西林盘、城市更新中"难以琢磨"的老成都味道。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多年来,刘卫兵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乡愁守护者。"建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他看来,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用建筑设计来表达和守护乡愁,是一个建筑设计师的使命所在。"
作为"非典型"建筑设计师,刘卫兵拥有诸多头衔: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SBCI成员、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但在所有这些身份中,他最为珍视的,还是建筑设计师。
建筑设计这行,对刘卫兵而言起初像是"误入"。"我以前更喜欢美术,从小就学工笔画,后来被父亲逼着转学建筑。"他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一心一意做建筑,同时坚持美术爱好。
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扎实的美术功底,在他初期的建筑设计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还在建筑设计院工作的刘卫兵接手彭山彭祖墓园规划设计案子。面对只剩清代墓碑的墓园,他通过查阅县志和走访,以当地历史建筑风格为延续,采用简约质朴的调子,临摹汉代画像砖作装饰设计。至今,墓园内仿古养生气功引导图还被当地人误认为是远古留存。
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是刘卫兵结缘川西林盘的初衷。即使是1999年体制改革下海成立建筑设计公司后,他也不改初衷。
自幼喜欢去乡下外婆家的刘卫兵,对当地林盘印象深刻:高大的竹林间,是白墙灰瓦的川西民居,不远处是一片片丰收在望的农田。"林盘,是川人独有的乡愁。"成都民间语"好看不过素打扮",传统林盘民居使用廉价的小青瓦、粘土砖和易获取的杉木,墙体仅刷白不做多余装饰,"体现出成都民居轻盈灵动、闲散飘逸的特质"。
刘卫兵真正接触和参与林盘建筑设计,始于灾后重建项目。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他所在的团队接到了都江堰花溪村和徐家大院的设计任务。
面对群众期盼住上城里样式楼房但资金有限的矛盾,刘卫兵与村里商量后决定原址重建,重点保留当地生态,"林盘不能动"。没有贴瓷砖的钱,全部刷白呈现粉墙碧瓦效果;没有水泥铺路,就从花溪里捡石头铺路……所有建筑不用水泥、混凝土等工业化元素,全部使用当地废旧建材再利用,用破砖、旧瓦、石材将地夯平整,以当地工匠擅长的传统手法修建。
"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复杂的,像能留住时光的盒子,人们进去可以感受过往的记忆、当下的鲜活和未来的可能。"刘卫兵说。
在团队成立"乡村营造工作室"的带动下,当地村民吴昌志也成为了一名"建筑师"。"刘卫兵先生提倡的'变废为宝'理念,我们选择当地废弃的砖瓦、石材、竹材,尽可能保留原滋原味风貌。材料成本低,却显得高大上,不亚于城市高档小区。"从2014年开始,吴昌志就与大卫建筑设计合作,如今当地村民房屋修建都会请他。
整个村庄重建后,村民都很满意。对林盘生态的保护,也为当地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础。2012年,以徐家大院和花溪村为代表的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项目荣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
2020年,刘卫兵拒绝了成都市某个川西林盘设计的全球招标邀请——此次招标以打造地标性建筑为目的。
"总想要和国外设计师合作,倾向于打造现代风格,但大多又陷入了'洋、大、怪'的圈子。这与川西林盘的'土、小、美',即本土、小巧、精美的韵味并不相符。"他认为,川西林盘建筑应该与周遭环境呼应,而不是在田间乡野里盖一栋与周围格格不入的现代建筑。
"保护性利用很重要,就像欧洲很多古建筑开发成为博物馆、美术馆就是很好范例。"
成都作为川西林盘重点分布区域,所辖14个农村区(市)县中,川西林盘平均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个林盘。2014年成都修编川西林盘规划,统计到大中小林盘12万个,其中大中型林盘6000多个。
在坊间,刘卫兵被称作"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作为连续两届成都市政协委员,他已连续七年提交关于林盘保护和修复的提案。在他看来,林盘设计理念必须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自然法则,林盘生态系统保护是一切的基础;二是文化法则,任何一个林盘都有其小文化系统。
在推动成都市相关部门规划保护修复川西林盘的同时,刘卫兵还承担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巴蜀江河传》丛书之《成都河流故事-川西林盘》编写。书的封面上,一幅川西林盘的毛笔写意画,正是他亲自所作。
刘卫兵带领的团队在川西林盘修复和保护开发上屡获殊荣。在"2020世界人居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中,都江堰市川西林盘更新项目——"南溪遥"荣获"2020世界人居建筑金奖"。
"林盘是先人留给成都平原较为深厚的文化依恋,我们要做的就是留住历史,保住那股乡土气息。"刘卫兵说,公园城市建设需要川西林盘的当代乡村表达,这也是唤起人们对独特魅力的古蜀生态文明的敬畏和尊重。
从工笔画少年到建筑设计师,从都市高楼到乡间林盘,刘卫兵用三十年的时间,守护着川西坝子上那一抹最美的乡愁。在他的建筑语言里,林盘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文化记忆和精神原乡。当推土机的轰鸣声在城市边缘响起,这位乡愁守望者依然在用他的方式,让成都人记得住乡愁,找得到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