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构四日,匠心永恒:建筑师刘卫兵与他的川西林盘非遗馆

#公司新闻 ·2021-03-31

上百根竹筒构筑的不仅是一个展馆,更是一条通往蜀人精神原乡的归家之路。




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办的第七届成都创意设计周上,各类创意产品馆以头脑风暴和传统文化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在展馆的一角,建筑师刘卫兵设计的"川西林盘非遗馆"——一个由土黄色竹筒搭建而成的"盒子",静静地伫立了四天,直至最终拆除。

这个特殊的竹构建筑是应主办方邀请,由刘卫兵与青城山脚下的非遗手艺人共同打造。他们选用慈竹和展布,构建出一个虚实相生的简约空间。"我想通过独特的穿行方式,表达'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古蜀生存语境,唤起观者对川西林盘生存状态的关注和静思。"刘卫兵如是说。



短暂存在,永恒价值

"没有遗憾!虽然它只存在了4天,但那是为了川西林盘的不消失而拆。"刘卫兵的回答平淡从容,但细心者仍能捕捉到他眼中一闪而过的不舍。

川西林盘,对许多人来说可能陌生,但却是成都人难以割舍的乡愁,也是建筑师刘卫兵不倦耕耘多年的乡村营造根据地。三十年的"下乡实践",在他眼中是知行合一的必修课。这份坚持为他赢得了"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国家精瑞科学技术奖"以及"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等殊荣。




建筑为媒,文化为魂

面对"川西林盘非遗馆造型变化不多"的疑问,刘卫兵微笑着解释:"其实颇费心思。从俯视图可以看出,方形展区作了空间斜切和入口处理,改变了行进的路径与时间。"

他真正希望的是观众不要只关注建筑本身,而是在林盘意境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如青城马椅子、蜀绣、金钱板等,真切体验蜀风雅韵。

展馆顶部的竹竿构成许多三角形,这别有深意。"顶部是以竹叶之形,成竹荫斑驳之意。"刘卫兵一直希望作品能像留住时光的盒子,让人们在其中感受过往的记忆、当下的鲜活和未来的可能。

"每个漫步其中和小坐竹椅的人,看老照片,听金钱板,恍若身处林盘,想起儿时的竹林和河沟。这届创意展中,川西林盘非遗馆是最土的,但我认为朴素是最动人的力量。"

 




坚守底线,守护根脉

在《林盘》一书中,刘卫兵发出警告:"当繁华和喧嚣之后,再想起它时,一切却又都将只剩下回忆和叹息……"他对此解释道:"林盘没有了,蜀人的根就没有了。落叶归根,要让游子归乡寻得见故园。"

前段时间,他的政协提案"川西林盘保护防止洋、大、怪倾向"引起广泛反响。同时,他拒绝了林盘设计全球招标的邀请,宛如蜀中"独行侠"。

"不妥协是因为环境最至关重要。"刘卫兵坚定地说,"林盘是绿岛,历史、人文和生命隐匿其中,它的魅力在于独特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我最不能容忍的是把场地平整了,植被砍完了,做所谓地标建筑和特色景观。"




归家之路,精神原乡

通过"川西林盘非遗馆",刘卫兵希望向观众传达的是:在行色匆匆中停留片刻,重新审视林盘里的智慧和温度,找到一条归家的路。

与建筑师刘卫兵的对话,让人在纷繁的世界中感受到久违的"真"——是那种归隐乡村的真与惬意,与自然共呼吸的真与质朴,与古人对话将精神传承的坚持。

这种真我从拒绝开始——不媚俗,不迎合。"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这不仅是宁静致远的画面,更是一种精神独白。从刘卫兵身上,我们看到了精神启蒙与开悟,从林盘非遗馆中,我们找到了文化的原真。






四天的展期虽短,但刘卫兵用竹筒搭建的不只是一个展馆,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城市与乡村、物质与精神的桥梁。在这个追求速成和眼球效应的时代,他坚持用最朴素的材料,诉说最深厚的文化传承,提醒着我们:有些价值,值得用一生去守护。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 (028)65296530

  •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138号蜀都中心3号楼6层

  • 275010918@qq.com

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9028654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