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专访成都建筑师刘卫兵:让川西林盘在现代城市中"活下去"

#公司新闻 ·2019-11-28



成都建筑师刘卫兵荣获国际大奖:让川西林盘在现代城市中"活下去"

电话连线那头,远在英国深造的刘卫兵语气平静却坚定,这位刚刚获得"美丽乡村营造优胜奖"的建筑师,道出了他对川西林盘执着的坚守。

11月23日,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礼堂内,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事处等四家国际机构联合授予成都建筑师刘卫兵的《蜀韵田源》项目"美丽乡村营造优胜奖"。

这是刘卫兵继2012年在巴西获得"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后,再次赢得国际殊荣。颁奖典礼后第二天,记者通过越洋电话专访了这位执着于川西林盘保护与更新的建筑师。






01 国际盛会见证中国乡村更新成就

亚洲都市景观奖十周年庆典成为亚洲人居环境领域的重要盛会。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事处主任是泽优、亚洲人居环境协会主席刘兴达等国际组织代表,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城市规划专家齐聚香港。

在这场高级别国际会议上,刘卫兵的作品从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评委会认为,《蜀韵田源》项目展现了中国乡村更新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成果。

刘卫兵作为中国设计界代表,在颁奖典礼上发表了《法自然之道 方能有机更新》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川西林盘更新的理念与实践。

02 专访揭秘获奖背后的设计理念

人民日报记者越洋电话连线正在英国深造的刘卫兵,探究作品获奖的原因。

"因为它有一种成都独有的美!"刘卫兵表示,"道源圣地的仙气和稻田林盘的安逸再次邂逅,再现了作家李劼人先生笔下的'万顷绿波中的苍螺小岛'。"

他将生态学最小干预自然的理念贯穿整个规划,同时尽量保留原有场址的历史文脉的完整性,让更新空间更好地融入公园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

03 六年两奖:从保护执念到人文回归

对比2012年和2018年的两次获奖,刘卫兵看到了自己理念的演变。

"如果说2012年能赢是因为保护执念,而这次则是对本土人文的回归。"刘卫兵告诉记者。

他所说的"本土人文的回归",是指"通过对乡土端详后作更深的关联式梳理",比如生态、农事和本土人文精神等,重在重塑川西坝子乡间独有的闲逸和朴素。

04 建筑本土性:超越标新立异的追求

在创新成为潮流的今天,刘卫兵坚持建筑本土性的价值。

"现在设计界提得最多的是创新,每个建筑师都想标新立异,这没错!但是,没有地域内涵的'把戏'终会让人如同嚼蜡。"

刘卫兵从设计、绘画、演讲甚至政协提案等多个渠道,不断强调川西林盘聚落修复与更新的重要性。他认为成都平原历来就是农耕大田坝,其中的林盘就像绿岛,是可持续的宜居园林。

05 林盘价值: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吻合

刘卫兵指出了川西林盘与全球目标的契合点。

"这个小天地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大格局是吻合的。"

作为建筑师,他需要琢磨的不仅是民居造型的出新,更需要多关注"里面人的舒适度、周遭环境的影响度和历史的感知度"。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06 获奖意义:让林盘活下去的坚守

谈到这次获奖的意义,刘卫兵思考良久。

"意味着林盘是得活下去。"他说,"建筑艺术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全生命周期。从设计、营造到生活其中,每个阶段的参与者会加入自己的考量,其间犹如腹中胎儿,得费尽周折。"

最后能不改变初心确属不易,所以建筑师需要坚守。这句话道出了刘卫兵多年来的执着与坚持。



刘卫兵认为,川西林盘那种“田-林-水-院”的空间格局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高度契合

这个小天地不仅是成都平原农耕文明的鲜活载体,更是一种可持续的宜居模式,为现代城市提供了乡村更新的创新样本。

电话采访结束时,刘卫兵再次强调:“建筑需要回归本土人文,没有地域内涵的作品终会让人如同嚼蜡。”这句话道出了这位建筑师坚守多年的设计哲学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 (028)65296530

  •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138号蜀都中心3号楼6层

  • 275010918@qq.com

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9028654号

友情链接